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杨浦便民网 2023-03-28 450 10

长寿院士吴孟超:97岁追着护士排手术,不碰保健品,爱吃三样东西

毕节修复疤痕的医院 https://myyk.fh21.com.cn/hd_22238/5183.html

“小程,今天医院里有手术给我吗?”“唉,吴老,您怎么又过来了,不是让您多在家休息吗?”“不用休息,我身体好着呢,快去给我找一个!”

前几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一位九十七岁高龄的老人整天追着护士长给自己安排工作,十分执着地要求上手术台救死扶伤。

若是医院哪天实在没有手术可以让他操刀,他就在医院里四处转悠。

看到哪个医生在座位上打瞌睡,就上去把人叫醒,呵斥道:“别摆大医生架子。”

这些医生不管年龄多大、职务如何,都得乖乖低头听训,一点不敢反驳,因为在医院乃至在全国,所有肝胆外科医生们都得恭敬地叫这位老人一声“老师”。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这位老人正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是他一手带领中国的医生们在一片荒芜的肝胆外科领域开疆扩土,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因为有他,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不再不可战胜。

吴孟超院士一生热爱他的工作,一直到97岁才正式退休,在无数荣誉的背后,他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在面对记者时,还会乐呵呵地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可爱又可敬的人,聊一聊吴孟超院士的故事。

一、立少年志气,做国之栋梁

1922年,在福建闽清县的一家清贫人家传出了阵阵笑声,在笑声下是婴儿的啼哭。这个婴儿就是吴孟超。

幼时,他跟着母亲在家乡讨生活,可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苦难与动荡之中,民生异常艰难,这对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

那时候,吴孟超的父亲远在南洋,也就是后来的马来西亚谋生,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吴孟超的母亲只得带上孩子南下投奔。

可即便去了南洋,生活也并没有好上多少,吴孟超小小年纪就得去橡胶园帮忙干活,经常一干就是半天。

幸运的是,在这个地方他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每天割橡胶之余,他还有半天的时间去学校学习。

而吴孟超在学习上天资卓越且勤奋刻苦,十分顺利地就考上了当地一所由华人创办的中学。

在中学,吴孟超能够接触到更多来自祖国大地的消息。

他知道,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正处在千百年来最危急的时刻,不少有志之士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救亡图存的战争当中。

吴孟超那颗年少的心受到极大震撼,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祖国,但他的爱国热情并不比任何人少,他的信念无比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救人民于水火!

只是,吴孟超那时年纪太轻,他足足又等了两年,到他17岁时,才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

然而回国后却偏偏事与愿违,吴孟超并没有如同想象中的那样找到共产党,快速投身到抗战中去;

而是由于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的影响,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到革命根据地延安,只能滞留在昆明。

吴孟超这时能怎么办呢,他只能选择走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从医,悬壶济世。

就这样,吴孟超开始在昆明同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并且在后来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为一名医学生。

学医期间,吴孟超在学校遇到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人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一位医术高超又医德高尚的外科医生。

吴孟超将裘法祖视作自己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决心今后也去外科工作。

坚定这一理想后,吴孟超在学习上愈加用功愈加努力,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他放弃了学校分配给他的小儿科的工作,凭自己的能力应聘去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就职。

吴孟超终于成功当上了一名外科军医,中国大地上,一颗闪耀的新星即将冉冉升起。

二、为党分忧解难,进军肝脏外科

在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孟超有缘与裘法祖再次相遇。

那是1953年,医院邀请到裘法祖做兼职教授,这时裘法祖已经凭借一手裘氏刀法闻名国内外。

一心想提高自己医术的吴孟超深感机会难得,每每碰上裘法祖有手术,都要跟去做助手,观摩学习刀法和技术,他牢牢把握住了向裘法祖拜师学习的机会。

裘法祖对这名天赋极高又勤奋好学的学生颇为喜欢,乐意不时对吴孟超进行教导指点。

吴孟超在校期间受他影响走上了外科这条路,又在这个时候,得到他进一步的指引。

裘法祖知道吴孟超素有报国为民之志,便对他道,我国是肝病大国;

但肝脏外科在我国却十分落后,理论和案例都一片空白,无数国人在确诊肝癌后只能等死。

吴孟超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朝着这个领域发展。

毫无意外,这番话对吴孟超触动极大,他那时已经实现年少时的理想,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并且入伍成了军医。

正如他自己所说:“入党时,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为党分忧解难。”

正是因为心中的信仰,吴孟超义无反顾地向一片荒芜的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没有基础没有理论没有教材,没关系,他可以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开始。

吴孟超研究国外的相关著作后,选定了一部基础书籍《肝脏外科入门》。

他与同事方之扬一起完成了翻译工作,随后这本书就成了中国出版的第一部肝脏外科的著作。

这之后,吴孟超又组建起一个以攻克肝脏外科为目标的“研究小组”,他任组长,组内另两名成员是他的同事张晓华和胡宏楷。

为了这个目标,三名年轻医生抓紧工作之余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

历经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三人终于试验出掌握肝脏解剖结构的方法。

吴孟超想到,他们可以将乒乓球剪成碎片放入丙酮溶解成液体状;

用不同颜色染色后,再分别注入肝脏血管和胆管当中,将肝脏内部的血管全部填充颜色,最后经过仔细地镂空剔除,他们就得到了完整且清晰的肝脏血管模型。

在制作出第一个模型后,吴孟超与组员们再接再厉,又接连制作了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

这个耗时耗力的工作既让中国从此拥有了肝脏铸型模型,还让吴孟超三人对肝脏的内部结构烂熟于心。

次年6月,吴孟超在出席了一个医学界非常权威的会议,他创新性地将肝脏结构在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的理论,至此为中国医生找到打开肝脏禁区大门的钥匙。

三、肝脏外科突飞猛进,人民军医为人民

理论基础建立起来后,肝脏外科的实践经验也随之跟上。

1960年,吴孟超成功为患者切除肝部肿瘤,完成了我国首例肝脏手术。

这之后,他不断向前迈进,先是发明了一种在手术中止血的方法,随后又完成了一次中肝叶切除手术,在全世界开创了这一领域的先河。

短短几年,吴孟超就让中国的肝胆外科弯道超车,不仅实现零的突破,水平还迅速跃居到世界前列。

而且在肝脏外科这条道路上,吴孟超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他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每一次手术都竭尽全力。

他用自己的吴氏刀法将肝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患病的人们终于可以看到希望。

吴孟超创下的一系列成就,不仅让国人震惊,在国际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特别是1979年在旧金山,在一场处于行业顶尖的医生们齐聚一堂的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震撼了所有人。

当时,参会人员正对两名肝胆领域的外国专家称赞不已,因为这二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18例肝癌手术,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

可轮到吴孟超做学术发言时,台下所有人都清清楚楚听到,这位来自中国的医生竟平平淡淡说自己只做过181例肝癌手术。

这是什么概念,大家不当回事的中国居然有如此优秀的医生,中国人居然在肝胆外科领域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当然,吴孟超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名誉;

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践行自己学医、入党以及从军时始终如一的初心——“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吴孟超这一生,在医生这一岗位上一站就是七十多年,这七十多年,他足足救治了一万六千多名患者,将许多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夺回来。

吴孟超曾接治过一名被当地医生宣告没有治疗希望的农民陆本海。

他在手术室花了12小时,从病人肝部切下重达18公斤的血管瘤,病人恢复得不错,术后十多天就出院回家务农了。

而这例手术也成了至今无人打破的世界纪录。

吴孟超还遇到过一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的学生王甜甜。

王甜甜在因为家里拿不出30多万元做肝移植手术只能等死的时候,挂了吴孟超的号,她没有想到,在经过吴孟超之手后她奇迹般得到新生。

吴孟超这一辈子,救过的人太多,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吴孟超甚至会遇到获救的病人和家属跪下来向他感谢救命之恩;

每到这个时候,他都紧张不已,赶忙将人扶起,说这是自己身为医生的职责。

吴孟超从不把自己当成病人的恩人,相反,在他心中病人应当是亲人,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他会在冬天时将手和听诊器捂热之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他会在做完检查时为病人拉好衣服和被子,甚至还会将病床下的鞋也摆在病人们最好穿的位置。

他还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省钱,手术如果能用手工缝合就尽量不用缝合器。

用他的话说就是“用一次缝合器械,‘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

而这钱够农村孩子读几年的书。他自己这样做还不够,他还让同医院的医生们也都遵守这个规矩。

这一生,吴孟超都在诠释“医生”这个词,诠释什么是“医者仁心”。

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吴老的长寿秘诀

吴孟超一直工作到97岁才退休,退休前,他一直坚持每天为病人做手术。

和他合作多年的护士长程月娥——也就是开头所提的小程劝他不要这么拼命,多在家休息享享清福,可吴孟超不听,硬是每天让程月娥给他安排手术。

他总是笑着说:“只有站在手术台前我才觉得踏实,只要拿得动刀,我就要为病人做手术。”

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医院上班时也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耽误功夫。

“你知道病人挂我的号多不容易吗?”他这样说道,“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为了和肝癌战斗下去,吴孟超的身体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尽管他每天忙于工作,拿不出多余的时间花费在锻炼上,但对于他来说,每天上班开刀就已经是最好的锻炼。

不过,对于手部的锻炼吴孟超却从来没有停下。他有一套特别的手保健操,一有时间就做,所以就算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他拿柳叶刀的手依旧很稳很灵活。

至于饮食上,吴孟超也有自己的一套保持健康的方法。

像保健品、补品之类的东西他根本不会吃,喜欢喝绿茶,一日三餐以清淡为主。

通常早餐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再加几块饼干;

中午在医院吃,虽然就是普通的四菜一汤加一碗米饭的工作餐,但他喜欢额外再喝一碗小米粥;晚上在家里则偏爱吃鱼、豆腐和蔬菜。

只要简简单单、清清淡淡,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这就是最好最合适的饮食习惯。

趁着身体好,精力足,吴孟超还常常带教年轻医生,培养医学发展未来的人才,他不仅传授自己的医术也传授自己的医德。

2021年5月,99岁的吴孟超逝世,一颗照亮中国的巨星就此陨落。

但是,曾经在他手上成长起来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继承了他的心愿,和他一样义无反顾地踏上肝胆外科一线,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结语

吴孟超有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狠狠扔掉我国被外国冠以的“肝癌大国”的帽子。但是这个目标岂能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薪火传递到了新一代的手中,后辈们扛起了新时代的责任。我们相信,这个目标在中国医生们的努力下终将实现。

-完-

作者|羽雪

编辑|阿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杨浦便民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杨浦便民网 X1.0

微信扫描